西南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
(西南医大教[2016] 号)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综合实力的反映。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新理念
(一)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高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大力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全校上下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质量观以及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多样化质量观,实现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教学质量标准、学习过程观念的转变,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去。
(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质量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人人有责。因此,各部门应积极发动和吸收包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并充分肯定其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很有必要对全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政策、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培训。
(三)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中,树立“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强化过程控制,将教学管理贯穿到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主要教学环节,并抓住主要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制定质量标准,进行阶段把关。即紧抓输入、输出两个关口,严控教学过程的运行效率与效益。
(四)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不单纯是教学工作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赖于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各相关要素的通力协作,人、财、物等的全力支持,进而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要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学生关注教学,经费支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五)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建立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1、指挥管理系统;2、条件保障系统;3、过程监控系统;4、质量评估系统;5、信息反馈系统,6、质量改进系统,从而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运行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该系统承担着决策、指挥、组织、执行的行政职能。
(一)教学决策链。主要由学校党委常委会和院长办公会、院(系)负责人教务例会、院(系)务例会、教学委员会构成。
主要职责分别是:
1、定期分析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及大学发展状况,决定大学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等重大问题。
2、对大学的办学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价;研究制定大学教学质量政策,审查批准全校性重大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3、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政策,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对本院(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规划,对本院(系)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4、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对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二)教学行政指挥链。主要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处长、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教务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构成。
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政策,在授权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2、计划和组织实施学校和本院(系)日常教学工作与活动。
3、组织实施学校或本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下达相关质量管理目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质量保障与达标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教学条件保障链。由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计财处、国资处、图书馆、现教中心、后管处等机构构成。
主要职责是:
1、分析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所需条件,按照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与信息的支持。
2、定期评价并报告自身履行职责的情况。
3、检查各院(系)及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四)激励与宣传链。由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构成。
主要职责是:
1、建立并推行与教学质量挂钩的校内分配机制。
2、及时向校内外宣传学校的教学政策、教学改革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就。
3、在院内外传播推荐成功的教学质量管理经验。
4、对师生进行质量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三、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见附件1)
四、西南医科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见附件2)
五、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一)全面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增强办学的动力与活力,进行教学质量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通过系统的评价,可以鉴定合格与不合格,肯定优点与成绩,发现缺点与不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效益、改进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学评价也可以使学校方方面面及每一位成员比较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和监督教学的各环节,为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及其他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总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在鉴定、诊断、沟通、借鉴、改进、导向、激励、监督、决策等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评价机构:评价机构的建立与人员保障是教学质量评价能否长期不懈开展的重要保证。
(1)校级教学评价机构。建立校级评估专家库,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抽调专家组成校级教学评估专家组。其成员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各院(系)有关领导、督导组成员和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办事公正的教师组成。专家库人员相对稳定,人数充足,有机动余地。具体事务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科协调。
主要职责:对院(系)教学工作水平、专业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课程考试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或随机评价。
(2)院(系)教学评价机构。由院(系)领导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评估专家组,具体事务由教学秘书协调。
主要职责:对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试质量、实践实习质量进行常规评估或抽样评价。
2、评估方式:实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自我评价。院(系)教学工作水平、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应由各院(系)先作出自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考试质量的评价,应由教师个人先作出自我评价。
(2)学生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质量作出评价。
(3)专家评价。学校、院(系)两级专家组对各项教学工作的评价。
(4)社会评价。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3、各类教学评价方案的执行:
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每二年一次)
院(系)教学工作状态数据(每年一次)
专业水平评价(每三年一次)
课程质量评价(每三年一次)
教学质量评价(常年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每年一次)
课程考试质量评价(每学期一次)
教师评学(每学期一次)
学生评教(每学期一次)
师生评管(每年一次)
毕业生质量评价(每年一次)
4、做好评价结果的运用:
(1)政策激励。包括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学校制定政策,对评价结果做到适度的“三挂钩”。
①与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考核挂钩,与教师的晋升职称挂钩。教学评价结果为合格以上的教师才有资格晋升中级职称;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教师才有资格晋升副高级职称(三年内有效)。
②院内津贴分配挂钩,“优质优价”,按质计酬。
③与校内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挂钩,对教学工作优秀、突出的部门和个人适当予以奖励。
④促进发展。将评价结果和被评价对象在评价结果中所处的位置反馈给部门或个人,以便他们提取对改进工作有用的信息,尽快促进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帮助教师取得发展,对教学质量太差的教师,要限制其教学工作量,并进行跟踪评价,如经培训和帮助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学校取消其教师任职资格。
(2)管理参考。学校、院(系)、教研室各层面的负责人,参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发扬优势优点,改进不足,使弱势弱项得到提高。也可以帮助教师取得发展,对教学质量太差的教师,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提高或提出取消其教师任职资格的意见。
六、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必予以高度重视。
(一)信息反馈原则
1、及时性原则:教学质量的管理,大部分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所以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反馈。以达到质量跟进的功效。
2、保密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评估结论,往往是个过程性的变量,为了调动和保护被评对象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信心,分校、院(系)、个人三个层次处理。(校领导与人事处、教务处领导有权知道全校每个被评对象的质量结论;院(系)领导有权知道本部门每位教师的质量结论;教师个人有权知道本人的质量结论与状况。)
3、双方反馈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评价主体与被评对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及时沟通信息,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4、信息反馈链的构建
(1)专家信息反馈:包括评估专家和督导专家的信息反馈。主要通过各种评估、教学专项检查、随堂听课等方式,将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反馈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再由质量管理部门反馈到学校决策机构。
(2)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定期召开校、院(系)两级教学信息员座谈会,或设立教学信息反馈箱,征求学生中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院(系)将征求的意见向校内有关部门反馈,也向系内各教研室或老师反馈。院级信息员的信息由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向校级各部门、各院(系)反馈。
(3)管理信息员信息反馈。包括由教学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各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教务处各科室及系教学秘书等有关人员在教学组织、建设、协调、运行、听课和检查中获取的有关信息,通过开会、发通报、考察等方式反馈到各部门、各位老师。
(4)招生就业部门的信息反馈。主要对生源质量与差异,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系)。
(5)一线教师对质量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信息反馈。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教学质量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应得到充分尊重。应定期召开正副教授、讲师、助教及实验人员的座谈会。将其信息反馈到学校主管部门与决策机构。
附件:1、西南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保障系统.docx
2、西南医科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