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近医非医专业建设实施意见(试行)
专业建设和发展是高等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工作。我校已设置招生的 26个专业中有 10个近医非医专业,涉及理学、法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6 个学科门类,其中有5 个专业开展了双学位和辅修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近医非医专业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声誉保持良好,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努力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促进我校近医非医专业科学、合理、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分类发展、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根据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特色,彰显优势,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我校医学、近医非医专业协调有序发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理念先进、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专业的调整改造,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双学位和辅修教育,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鼓励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近医非医专业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有关专业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
三、主要任务
1、明确专业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突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科为依托,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1)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与优势。按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促进交叉,提升质量”的原则,科学谋划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定位。
(2)稳定专业现有规模,适度增设新兴学科专业。稳定现有近医非医本科专业规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将近医非医专业总数控制在15 个左右。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效益,针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灵活设置、调整专业,适时增设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新兴专业。重点扶持建设社会需求量大、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逐步撤并不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
2、着力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学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按照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着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践教学等改革。加大专业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使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专业评估要求。
四、基本措施
1、转变专业建设理念,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努力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切实做好专业内涵的提升。树立专业建设的特色质量观,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实现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共存,使专业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2、加强专业建设的领导与指导,实行校、院(系)、专业三级专业建设责任制。
成立校、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教务处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主管部门,承担专业建设整体规划、政策制定、立项审批、建设指导、宏观调控、检查评估等职能。
院(系)是实施专业建设的主体,是专业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对本院的专业建设负有计划、管理、过程控制、组织协调、质量保障等责任。专业建设状况与教学质量是评价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每一专业设置一名专业负责人,由专业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专业建设工作。负责制订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计划,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组织编写教材、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材料,组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研讨与改革,提出师资队伍、教学基本素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
3、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总体目标、各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专业发展定位,实行分类指导与建设,重点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用3 至5 年建设几个特色鲜明、品牌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专业,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在专业建设中实施“滚动建设、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促进近医非医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使用与提高并重”的原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校制订相应的倾斜政策,加大新兴、紧缺专业的师资引进和培养,多渠道、灵活聘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做专业兼职教师,确保各专业所需的基本教学队伍。加强专业负责人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力扶持专业教学骨干。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高层次专业进修,组织各级各类的教学培训、教学竞赛、教学研究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化专业改革。
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契机,以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鼓励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等项目研究。在教改申报立项方面,单独为近医非医专业划出项目申报名额,积极推进近医非医专业综合改革,重点支持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改革等项目,以激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6、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结合各专业特点,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给予各专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展上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各专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各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延伸到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强各专业实验室建设,鼓励实验室对外开放,着力建设几个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的质量监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完善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估,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经费保障
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经费中设立近医非医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近医非医专业建设的投入。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建设经费,主要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用于近医非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等项目建设。专业建设经费按照“统筹兼顾、讲求效益、突出重点、立项管理、按期评估”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保证经费合理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相关院(系)应根据学校的立项要求和各专业建设的现状,组织项目的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确定资助建设项目和资助经费;项目负责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人;建设项目完成后,学校将组织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鼓励院(系)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六、评估检查
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的评估机制,确保专业的建设水平与建设质量。按照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条件、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改革、招生就业情况等,开展专业评估。坚持以评估促发展,构造专业自我发展和约束机制。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建立良性的专业调整与奖惩、退出机制。
新办专业将按照《西南医科大学专业评估办法》的指标要求,在开办的第六学期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在该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学校组织对该专业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对进行了首次检查评估的各专业,学校每3 年组织一次专业评估。
七、其他
以上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