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于5月2日对我校教学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四川日报2012年5月2日 > 专刊(03版)
实施“质量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
——泸州医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工作实录
近日,从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上传来喜讯,泸州医学院代表队从西南西北地区10省(市)的23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荣获比赛一等奖,这是泸州医学院自去年首次参赛获一等奖后,再次获得分赛区一等奖。
该项赛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是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9项大学生竞赛活动之一,代表了当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竞赛的最高水平,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临床技能的大比武、医学教育成果的大展现。泸州医学院能在如此高规格的比赛中连续获此殊荣,充分彰显了该校深厚的医学教育底蕴和良好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创建本科教育名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凸显,本科教学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专业特色 日趋凸显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最基本内容。近年来,学校审时度势,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扶持新建和优势专业,不断增强专业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优势,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点6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以医学为主,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课程建设 硕果累累
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反映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近年来,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的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精品课程激励机制,着力在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与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以“课内+课外”、“显课程+潜课程”、“平台+模块”式的弹性组合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设各类课程600余门,其中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48门。
教材建设 量多质高
学校着力加强高水平教材的建设,近10年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38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1部。获得各级各类教材奖励39项,其中卫生部奖励2项,教育部奖励12项,四川省教育厅奖励3项。同时,积极开展数字化教材建设,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已建成集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探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于一体的多达40余门课程自主学习网页,独立使用的数字化教材30余部,并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连续获得12项奖励。
队伍建设 成绩突出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如课堂教学竞赛、双语教学竞赛、PBL教学观摩、“高等教育论坛”等,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还充分发挥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的作用,积极创新教学督导工作,坚持“一听、二评、三研讨”的工作方法,建立了“二重视、三专项、四延伸、六结合”的教学督导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近5年来,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良率均在95%以上。
在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中,学校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采取量化教研与教改、创新教材与教学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打造了一批以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领衔、老中青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有良好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大了从国外知名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引领、凝聚、视窗”的效应。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从2006年开始,每年划拨专款对教学管理干部进行培训,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培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服务意识强、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学校有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7人,省、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52人,省级教学名师5名。
实践教学 成效明显
学校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原则,创造性进行了“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整合”、“模拟诊疗、临床一体化教学”等多项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极改革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基础、综合、创新相结合”的医学实验课程系统,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编写出版了实验课程改革专用教材——《医学基础实验教程》。通过改革,减少了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开设“研究与创新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实验示范中心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随时在中心强化训练,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学校现已建成临床教学基地77个,近医、非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9个,形成了以3所附属医院为中心、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主干、52所教学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近年来,学校加强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为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提供了坚实保障。2010年在西部地区省属医学院校中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客观结构化临床(OSCE)考试,其他专业也普遍开展了各种学生技能竞赛与考核,有效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实践技能得到普遍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前技能训练—临床实习中技能培训—实习后期临床技能竞赛—实习结束后临床技能考核”的阶梯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教学改革 不断深入
学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重大课题不断深化改革,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改革,注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整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形成性考核评价改革等系列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以来,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14项。2002年学校在全面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制定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方案。2004年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9月,学校在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撰写完成了配套的相关教材,走在了西南地区医学院校的前列。
近年来,学校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建成了“网络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多媒体教学监控平台”与“精品课程同步录播平台”,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全过程监控的实时动态化,有力地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人才质量 迈上新台阶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学校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4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30个百分点,平均成绩高出近40分;毕业生护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年达99%以上;
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不断提高,各类英语竞赛屡创佳绩,法学(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1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在今年4月8日结束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中,蝉联一等奖,并将于5月中旬进京参加全国总决赛;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近3届毕业生平均满意率达92.9%。
春华秋实结硕果,薪火相传铸辉煌。面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机遇,泸州医学院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的要求,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以早日建成本科教学质量名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