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教外来[2010]68号),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规范我校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的管理,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品牌特色优势,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特提出我校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一、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在国家发展和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系密切,不仅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同样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招收留学生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切实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
第一,学校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校长会议专题研究留学生本科教学工作,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留学生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留学生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留学生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留学生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及其基本建设。学校把留学生本科教学质量(含第三方评价、就业率和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纳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和学校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地、创造性地为留学生教学工作服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格局。
第二,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开学前联合检查留学生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建立师生接待和座谈、调研制度,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留学生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各类突发问题。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应按照我国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制订教学计划,与我国医学本科生趋同培养,达到我国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根据留学生来源国对医学的要求以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培养基础医学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规范、职业素质良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认证”为目标,加强课程的交叉整合,增强学科整合、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协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医学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整合。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实现人才目标。
四、树立良好的师德和教风
师德、教风建设不仅是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要树立“关爱学生”的育人自觉,促进自身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规范的养成。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完善学术规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职称评审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以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核心,打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纵横向整合,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课程特色凝练为导向,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的数量,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留学生课程负责人原则上由具有副高及以上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不得随意变更,课程负责人变更必须经学校批准。
第三,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理念引入留学生课程建设中,建立留学生教育“品牌课程”的评选制度,制定品牌课程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以品牌课程项目带动课程建设,以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注重特色、推行精品、丰富品种、优化配套的原则,促进课程内涵建设。
第四,深化“中国情”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将中华文化教育渗透于留学生教育全过程中,使得中华文化教育入心入脑。通过教学互动和学生参与为主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弘扬中华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第五,推进课程建设国际化。加快推进全英文教学课程的体系化,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访问研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全英文授课或讲座,聘请国外高水平学者直接给本科生上课,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六、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注重学思结合,逐步改变大班上课的现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着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新机制。积极推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修读人数等,采取恰当的考试形式。从考试内容上要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从考试方式上要求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程答辩、课堂讨论、面试答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既可采用闭卷考试也可开采用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转变。
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比例不少于25%。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充实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增加预习安排,提倡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强化“第二课堂”顶层设计,并将其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第二课堂”活动覆盖全学程教学。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过程管理、考核和激励评价。根据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改革实践教学考试方法,建立以过程考查和能力评价并重的考核体系。
第三,构建临床实习质量保障体系。要健全临床实习规章制度和实习管理体系、推行科学规范的带习模式、开展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等,保障和促进留学生实习质量。
八、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积极开展留学生教改立项研究工作,着重在教学管理、教师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打造若干支一流的科研教学团队,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提倡教师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带入本科课堂。
构建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平台,围绕“教师发展”、“教学服务”两大中心任务,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方面的进修。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一批热爱学生、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教改立项、职称评聘、出国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予以扶持。
九、完善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严把留学生入学标准,确保生源质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严把教学过程质量。实施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临时性教风学风抽查制度,并将抽查情况进行全校通报;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健全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实施办法,形成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级评教体系。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加强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构建常规性检查与临时性抽查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反馈相结合、过程性评教与终结性评教相结合、教学质量督导制与教学信息反馈制相结合“四个结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留学生教学管理组织。学校要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设立留学生教学督导委员会,选拔有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充实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主体的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和示范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要完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加强留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把留学生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将有国际化经历、高学历、高职称、高英语水平及留学归国人员为留学生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并在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方面予以充分的优先考虑。完善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在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任留学本科生导师。